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一则通报,让阿拉斯加这片冰雪世界再度成为全球焦点。九月下旬,两架俄罗斯图-95MS战略轰炸机在两架苏-35战斗机的伴飞下,径直闯入美国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。
美军立即调动数架F-22“猛禽”隐形战机升空拦截,并出动E-3预警机与KC-135加油机全程配合。双方军机最近距离不到几百米,飞行员几乎能肉眼看清对方的表情。
危险交锋:阿拉斯加上空的“猫鼠游戏”升级
这不是普通的空中巡逻。俄军此次出动的不是单机试探,而是由两架苏-35护航的完整作战编队。图-95负责远程导弹发射,苏-35则专司护航和驱离拦截,这种配置明显是在模拟实战中的核打击任务流程。
展开剩余88%图-95虽被称为“冷战遗产”,但其搭载的核巡航导弹仍具备远程打击能力,射程超过2000公里,足以覆盖北美核心区域。而苏-35作为俄军主力空优战机,雷达覆盖广、机动性能优异,能在复杂空域中提供有效掩护。
美军F-22虽然性能卓越,但面对俄军这一精心策划的阵容,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F-22服役近20年,面临严重的老化问题:现役数量不足200架,单机维护成本高达7万美元/小时,妥善率持续走低。
这次行动的时间点耐人寻味。就在特朗普公开贬低俄罗斯军力、称其为“纸老虎”后不久,俄军战略轰炸编队就直扑阿拉斯加,这几乎是用行动回怼美方的言论。
苏-35
从战术层面看,俄军此举是一次实打实的“实战化演练”。图-95和苏-35的组合在接近美军心脏地带的部署,像是在验证自身核打击链条的完整性。同时这也是一种政治姿态的释放——在美俄关系紧张、美方持续对俄施压的背景下,选在美国本土门前“刷存在感”。
更关键的是战略试探。阿拉斯加方向是美国最薄弱的空中防线之一,被北极、太平洋两面夹击,地形复杂且监控覆盖不完全。俄军频繁使用“贴边飞行”“短时突防”战术,正是抓住这一点,逼迫美军不断应战,从而增加其系统性负荷。
F-22战机
美军既要维持全球多个热点地区的存在,又要应对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战略挤压,其空中优势正被逐渐稀释。当F-22不得不频繁为日常巡逻疲于奔命时,这场博弈的胜负天平或许已在悄然倾斜。
地理因素:为何是阿拉斯加?
阿拉斯加绝非无关紧要的边陲。这里距离俄罗斯楚科奇半岛仅600公里,是美俄距离最近的领土交接点。白令海峡最窄处仅82公里,是北美防空体系最脆弱的一环。
冷战时期,这里就是美苏战略侦察的主战场,但当时双方都遵守着不成文的游戏规则。如今,随着北极航道的开放,这里成为通往欧亚的战略通道,而丰富的石油、天然气、稀土资源也让这片冰雪之地成了“冷资源热博弈”的交汇点。
从俄罗斯楚科奇半岛起飞,图-95不到一小时就能抵近美国本土。在冷战时期,这里就是美苏军机“打招呼”的热点区域,但如今的游戏规则已大不相同。
俄乌冲突爆发后,俄罗斯明显加强了在多个战略方向的军事存在。从北极到太平洋,俄军正通过频繁的空中行动拓展战略空间。
在这场对峙中,双方装备的性能对比值得玩味。F-22虽然是全球首款五代机,但已面临严重的老化问题。现役数量不足200架,每次出动都要耗费天价维护费用。
相比之下,俄军的苏-35虽属四代半战机,但其超机动性能和强大的武器挂载能力,在近距离格斗中完全不逊于F-22。配合电子战系统和远程导弹,这个组合足以对美军构成实质性威胁。
图-95这款服役近70年的“老爷机”可不容小觑。它就像空中版的AK-47——看似老旧却异常可靠。而为其护航的苏-35,则是俄军现役最先进的四代半战机,其超机动性能令西方飞行员都不得不防。
F-35策略联盟
美军寄予厚望的F-35虽然产量可观,但作为多用途战机,它在空优争夺中难敌专业制空战机。这就造成一个致命短板:当家花旦F-22日渐老迈,新锐F-35又难挑大梁。
美俄战略博弈的新阶段
这场空中对峙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美俄全球博弈的一部分。从北极圈到东欧,从黑海到北大西洋,美俄的战略对抗已全面铺开。
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启后,美俄关系出现微妙变化。双方就即将在2026年2月到期的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交换了初步态度:美俄双方都有意愿进行接触。但与此同时,两国间的军事对峙却在不断升级。
2025年8月,特朗普因不满俄乌无意停火而缩短停火时间的“最后通牒”,并对俄施压。作为回应,俄罗斯宣布不受《中导条约》关于“暂停部署中短程导弹”的自我制约。
这种“对抗性合作”模式成为美俄关系的新特点。双方既在核军控领域保持对话,又在军事层面持续对抗。阿拉斯加的对峙,就是这种复杂关系的直观体现。
俄军似乎有意将这种实战化巡逻常态化。过去只在演习中出现的战术,现在正变成家常便饭。通过高频次、高强度的抵近飞行,俄军不断消耗美军宝贵的战机寿命和战备资源。
每次F-22紧急升空,都要消耗宝贵的飞行寿命和维护资源。而俄军的图-95却能源源不断地飞来——这款涡桨轰炸机的运营成本,还不到F-22的零头。
这种疲劳战术让美军陷入两难境地。既要维持全球多个热点地区的军事存在,又要应对俄罗斯日益强硬的空中挑衅。这种不对称的消耗战,正在逐步削弱美国的战略优势。
俄军通过战略踩点的方式,持续测试美军的反应能力和底线。而美军疲于应对的窘境,反映出其全球战略部署已捉襟见肘。
北极战略考量:资源与航道的争夺
阿拉斯加对峙的背后,还隐藏着北极战略利益的争夺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北极航道的价值日益凸显,预计到2030年,北极航线通航时间将延长至三个月以上。
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军事设施近年来不断加强。从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基础设施被大规模翻新扩建,新建的军事基地装备了现代化武器系统。俄军还恢复了北极地区的机场网络,确保战机能够覆盖整个北极空域。
美国则通过阿拉斯加的军事存在,维持对北极事务的参与度。阿拉斯加的埃尔森空军基地和格里利堡导弹防御基地,成为美国北极防御体系的核心节点。但这些设施面对俄军频繁的试探性飞行,显得有些左支右绌。
北极圈内的资源价值同样不可小觑。据估计,北极地区未发现的石油储量约占全球未发现储量的13%,天然气占30%。这些资源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,加剧了阿拉斯加方向的紧张局势。
面对俄军不断加码的空中试探,美军正考虑向阿拉斯加增派最先进的F-35战机中队,并升级该地区的雷达监控网络。北美防空司令部司令格伦·范赫克坦言:“我们需要为这种高风险拦截的常态化做好准备。”
远处,一架俄军图-95轰炸机正在白令海峡上空转弯,机翼下挂载的Kh-101巡航导弹在阳光下隐约可见。这场高空博弈的下一回合,可能很快就会到来。
信息来源:
4架俄战机闯入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 美军紧急拦截
2025-09-26 00:11·看看新闻策略联盟
信息来源:
4架俄战机闯入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 美军紧急拦截
2025-09-26 00:11·看看新闻
发布于:江苏省卓信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