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同样是八路军师长,只有五个人当上了元帅,而他却只评了个上将富配平台,这合理吗?他又是谁?”

听到这个消息,有人拍案而起:“萧克要是不够格,那还有谁配?”更有老战友急得直跺脚:“他从南昌起义打到全国解放,连命都豁出去多少回了,怎么反倒‘掉队’了?”
可当事人萧克呢?正伏在办公桌前批文件,听见外面议论,头都没抬,只轻轻一笑:“军衔嘛,说白了就是个符号。当年在夹金山啃皮带、喝雪水的时候,谁还盘算着以后肩上挂几颗星?”
这话听着轻描淡写,却透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底气,不是不在乎,而是早已超越了在乎。

1955年授衔,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的六位正副师长中,朱德、彭德怀、林彪、刘伯承、贺龙五人悉数授元帅,唯独120师副师长萧克,只授上将。消息一出,连不少老红军都愣了:这人可是从南昌起义一路打过来的“活化石”啊!论资历、战功、威望,哪样不硬?
可偏偏,他就没进元帅名单。
萧克将军,1907年生在湖南嘉禾,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,但书没断过,虽然他的父亲是个落魄秀才富配平台,但是他却坚信“再穷不能穷教育”。正是因为这种骨子里的文化底子,让他后来既能挥剑上阵,也能提笔著文。而萧克将军之所以会参加革命,其实是一场锥心之痛:他亲哥哥因写文章抨击时政,被反动派活活折磨致死。那年他才十几岁,眼睁睁看着一个为真理发声的人被碾碎,心里那团火,从此再没熄过。

在19岁那年,萧克一咬牙,扔了笔杆子,考进黄埔军校,打算学习军事知识。毕业后加入叶挺独立团,北伐正打得风生水起,蒋介石却突然翻脸,“四一二”政变血洗上海。昨天还一起冲锋的战友,第二天就被绑在电线杆上枪决。萧克站在街头,浑身发冷,原来这世道,不握枪,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。
于是萧克连夜找到党组织,火线入党,紧接着就参加了南昌起义。在起义失败后,人心涣散,不少人觉得“革命完了”,他却悄悄回湖南老家,拉起一支农民武装,继续干。这种“打不死、压不垮”的韧劲,哪是“资历”两个字能衡量的?完全是一个活活的领导人潜质。
1928年,他带着队伍往井冈山赶,半路上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不期而遇。两人一见如故,从此之后,他们并肩作战,分析战略布置等。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里,萧克的军事天赋彻底绽放。敌人一个整团来围剿,他手下一个营就敢迎战,不仅打赢了,还顺势拿下永新县城。敌人一听“萧克来了”,腿肚子都打颤,赶紧撤退。战士们看他打仗狠、说话温、待人诚,私下都叫他“儒将” 这称呼,不是谁都能担得起的。

更难得的是,他一边打仗,一边在部队办识字班、讲政治课,让兵士们都能学到知识。那时候很多战士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,他却坚持“枪杆子要硬,脑子更不能软”。他相信,一支有信仰的军队,才能打胜仗、守江山。
长征开始后,他被委以重任,率红六军团担任全军先锋。什么叫先锋?就是前面没路,你得趟;敌人设伏,你先撞;粮食断了,你先饿。整整半年,他带着部队在雪山草地里穿行,饿得眼冒金星,就煮皮带、挖野菜充饥。一次战斗中他中弹负伤,血浸透了军装,却死活不肯下火线,硬撑到战斗结束才让人包扎。战士们看在眼里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跟着这样的首长,死也值!
抗战爆发之时富配平台,萧克担任120师副师长,与贺龙搭档在晋西北开辟根据地。面对日军“烧光、杀光、抢光”的三光暴行,他不硬拼,而是玩起了“人民战争” 地雷怎么埋才最狠?地道怎么挖才最巧?怎么让老百姓变成“耳目”和“后盾”?他全琢磨透了,在百团大战中,他指挥部队一夜炸毁几十公里铁路,拔掉十几个据点,打得日军晕头转向。到抗战结束,他带的部队歼敌上万,被称作“铁军”,连敌人都不得不服。

解放战争时期,萧克将军坐镇华北,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。承德战役,国民党重兵压境,他沉着布防,硬是守住了这个战略咽喉;叶赤战役,他率部长途奔袭,敌人还在梦中,就被他“包了饺子”。这样的战绩,放谁身上不是“顶配”,不管是影响力,还是战绩,萧克将军可谓都是一顶一。
然而在1955年授衔之时,他却只拿了个上将。当时不少人,替他着急:“你去反应一下啊!”他摆摆手:“争那个干啥?只是一个名称而已,没啥大用。革命又不是为了挂星星。” 随后萧克将军,转身就投身军事教育,当训练总监部部长,后来又当军政大学校长,一心一意培养年轻军官。萧克将军常说:“我打了一辈子仗,现在该为军队的未来出力了。”
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退休后的他,居然拿起了笔。他把自己在红军时期的所见所感,写成一部长篇小说《浴血罗霄》。这本书他反复打磨几十年,直到1988年才出版,结果一鸣惊人,荣获茅盾文学奖荣誉奖!开国将领里能凭文学作品拿国家级大奖的,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。他不仅会打仗、会带兵,还能用文字为历史留影,这份格局,早就跳出了军衔的框框。

再说家风,儿子萧星华从小听父亲讲革命故事长大,但萧克从不搞“特殊照顾”。孩子参军后,从最基层干起,靠实打实的业绩一步步晋升,最终也成了少将。有人打趣:“你儿子没沾你光?”他笑着摇头:“沾什么光?路是他自己走的。”这种“不靠爹、不躺平”的家教,放在今天,依然是顶流中的顶流。
2008年,萧克以101岁高龄辞世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都发来唁电,称他是“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杰出代表”。你看,世界记得他,从不在乎他肩上是几颗星,看来萧克将军的话,说得的确正确。
如今回过头看,“他为什么不是元帅”的问题,其实早已有了答案。

元帅,是国家授予的荣誉;
但真正的敬意,是人民心里长出来的,是历史一笔一笔写下的。
萧克没戴元帅肩章,可谁敢说他不是英雄?他不争不抢,却活成了比元帅更厚重的存在。萧克将军用一生告诉我们:真正的“顶流”,不是热搜第一,而是百年之后,依然有人提起你的名字,眼里有光,心里有敬。
向萧克将军,致敬!
卓信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